您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意见

编辑日期:2016/10/24   作者:办公室   来源:叶集工商联   点击次数: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意见

皖政〔2015〕1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巩固扩大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成果,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发展普惠金融,激发农村金融活力,提升“三农”、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全面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国务院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小微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发展普惠金融为主攻方向,以有效增加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为主线,深入推进金融组织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强金融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信贷、金融监管等政策措施,推动金融资源向“三农”、小微企业和县域倾斜,确保农业和小微企业信贷总量持续增加、贷款比例不降低。 
     2.改革目标。到2017年,县域存贷比达到65%左右,农村保险深度和密度进一步提升,县域直接融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县域融资担保放大倍数达到5倍以上,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县域征信体系全面建成,涉农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进一步发展壮大。多层次、广覆盖、低成本、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二、培育壮大金融市场主体 
     3.持续推进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发展。长久牢固坚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定位,建立健全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增资扩股。鼓励通过IPO、资本重组等方式壮大资本实力,到2017年每个市有1家以上农村商业银行上市或在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二级资本工具和“三农”、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鼓励监管级别二级以上的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推动产品服务转型升级。(省政府金融办、安徽银监局、安徽证监局、人行合肥中心支行、省农信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4.深化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革。探索实施企业化改革,加快淡出行政管理,强化服务功能,优化协调指导职能,为农村商业银行提供信息科技、产品研发、教育培训、风险防控等服务。(省政府金融办、安徽银监局、省农信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5.加强徽商银行县域金融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徽商银行与县(市)政府战略合作。支持徽商银行开展农村普惠金融试点,探索小微信贷新模式,扩大县支行小微信贷审批权。支持在有条件的乡镇加快设立分支机构,参与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省政府金融办、安徽银监局、人行合肥中心支行、徽商银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6.规范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争取在农业人口较多及小微企业集中的市辖区设立村镇银行,争取在具备条件的县(市)设立2家以上村镇银行,支持其在乡镇布设网点。探索组建村镇银行金融服务公司。积极争取民营银行试点。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合作性的村级融资担保基金。支持大型农机具生产企业发起设立主要服务“三农”的金融租赁公司。鼓励民间资本在县域发起设立融资租赁公司、典当行。(省政府金融办、安徽银监局、人行合肥中心支行、省农委、省商务厅、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7.促进大中型银行重心下沉。引导和支持大型商业银行加快县域空白网点布局,加快实现县域全覆盖,鼓励在有条件的乡镇增设具备信贷功能的分支机构。支持股份制银行加快向县域和乡镇延伸服务网点。鼓励商业银行单列涉农信贷计划,下放县域分支机构贷款审批权限,推行尽职免责制度。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大对水利、贫困地区公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力度,审慎发展自营性业务。开发银行要创新服务“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模式,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的中长期信贷投放。鼓励邮储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稳步发展涉农、小微企业信贷。(安徽银监局、人行合肥中心支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8.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稳妥建设集信息发布、交易组织、咨询、投融资、电子交易平台等为一体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机构,逐步形成全省统一联网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培育发展土地、林权、资产评估等中介组织,完善中介服务功能。(省农委、省林业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政府金融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9.强化信贷服务产品创新。引导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量身定做金融产品,推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动态调整”的信贷模式,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放款进度和回收期限。加快推广微贷技术。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促进信贷资金与政府扶贫资金有机结合,通过“银行+政府+农户”模式,帮助农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继续加大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等对农村妇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广涉农和小微企业专营机构、信贷工厂等模式。(省政府金融办、人行合肥中心支行、安徽银监局、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10.推进抵质押担保方式创新。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推广以大型农业机械设备、运输工具、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水域滩涂养殖权、承包土地收益权、农产品订单、知识产权等为标的的新型抵质押担保方式。利用涉农保险作为增信要素,探索拓宽涉农保险保单质押范围。鼓励农业企业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省政府金融办、人行合肥中心支行、安徽银监局、省农委、省林业厅、省工商局、省农信社、徽商银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切实降低融资成本。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七不准、四公开”规定,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清理各种不必要的资金“通道”和“过桥”环节,取消不合理收费,严禁“以贷转存”、“存贷挂钩”等变相提高利率、加重企业负担的行为。对于符合条件可以直接发放贷款的小微企业,不应追加担保。(安徽银监局、人行合肥中心支行、省政府金融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稳步建设发展资本市场 
    12.促进县域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健全证券投行业务保荐代表人对口联系服务市县机制。实施县域企业改制达标工程,力争到2017年全省县域直接融资后备企业达到1500家以上。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分类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以及境外资本市场上市和再融资,鼓励县域企业在全国股转系统和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促进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开设农业、林业板块,建立工商登记部门与省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股权登记对接机制,为企业股权质押融资提供便利,积极争取与沪深交易所和全国股转系统建立转板机制。(省政府金融办、安徽证监局、省农委、省林业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厅、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工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3.扩大债券融资规模。推动县域企业与多元化债券市场对接,支持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鼓励各市采用集中增信、风险补偿、成本补贴等方式,组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区域集优集合票据等直接融资产品。逐步扩大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规模。(省政府金融办、省发展改革委、人行合肥中心支行、安徽证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4.加快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支持省属期货公司提升资本实力,拓展场外衍生交易产品,参与农产品现货交易。支持农户、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进行风险管理,积极推广“银行+涉农企业+期货+农户”产业链经营模式、“期货+土地(林地)流转权”流转模式,不断扩大农产品期货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教育和风险管理培训,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省政府金融办、省农委、安徽证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大力发展“三农”保险 
    15.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通过整合涉农专项资金和优化调整支出结构等方式,落实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县级财政保费补贴。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积极推广政策性保险附加补充商业保险试点。扩大森林保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提供保费补贴,不断提高设施农业、淡水养殖、中药材、毛竹、果树、油茶、茶叶等特色农业保险的覆盖率。争取开展巨灾保险试点,建立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省财政厅、省政府金融办、安徽保监局、省林业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16.拓展“三农”保险广度和深度。探索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收入指数保险试点,推广天气指数、渔业互助保险试点。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保证、农房、农机具、设施农业以及农民养老健康、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等普惠涉农保险业务。开展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并逐步推开。引导保险资金通过股权、债权等多种形式,支持现代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等建设。(安徽保监局、省政府金融办、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17.健全“三农”保险服务体系。支持涉农保险机构加快发展,积极争取设立地方农村寿险法人机构。推动保险机构下沉服务重心,支持保险机构在县域及乡镇布网设点,提高保险机构覆盖率。加强农业保险经办机构与乡镇政府代办机构合作,完善基层服务网络体系。(省政府金融办、安徽保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 
     18.加强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能力建设。省财政2015年起连续3年每年安排11亿元,各市、县(市、区)等额配套,用于充实县(市、区)符合条件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加强省信用担保集团再担保功能建设,强化对县域融资担保机构的信用增进、风险分担、经营指导等作用。建立以融资担保作用发挥和风险防控为核心指标的融资担保机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融资担保放大倍数、服务企业户数、综合费率、风险控制等与政策扶持挂钩机制。(省财政厅、省政府金融办、省信用担保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19.丰富普惠担保服务。拓展村级金融服务室(站)功能,建立网上担保受理服务平台,按照“信用互助组+担保+信贷”模式,面向农民开展小额信贷担保服务。建立统保统贷平台,组织政策性担保体系平台与开发银行试点,为“三农”、小微企业等服务。推行“担保+PPP”模式,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人行合肥中心支行、省政府金融办、省财政厅、省农委、省信用担保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20.加快建立风险补偿和分散机制。探索建立银担合作风险分担机制,不断完善小微融资担保业务风险政、银、担、企多方共担机制,鼓励设立风险补偿专项基金或担保基金对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贷款损失进行补偿。鼓励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与保险机构开展“担保+保险”合作,丰富风险分散方式。(省财政厅、省政府金融办、省信用担保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21.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推动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运行、风险控制、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业务管理流程化、规范化,2015年底基本实现业务办理和日常管理信息化。加强业务监管,引导其坚守主业、大力创新、合规经营、防范风险。(省政府金融办、省财政厅、省信用担保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加快建设信用体系 
     22.建立县域动态信用信息采集机制。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动态征信数据库,全面开展农户、农村企业、农村经济组织等涉农主体信用信息采集工作。有效整合县域信用资源,实现税务、法院、环保、社保、公安、市场监管、公用事业等部门社会信用信息的采集归档和共享,构建农户、居民、企业三位一体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与省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共建共享。加快将符合条件的融资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接入征信系统。2017年底前实现农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及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全覆盖,并接入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和金融生态环境创建与评价活动。加快建立全省融资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信用信息系统,加强机构和从业人员信用信息记录,并纳入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和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省发展改革委、人行合肥中心支行、省政府金融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23.建立信用评价及成果运用机制。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银行和涉农主体、小微企业参与的信用评级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农户、小微企业信用状况设定授信等级,发放信用贷款,实现信用评价结果与信贷服务的有效对接。推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信用评级、分类监管和信用报告使用制度。(省发展改革委、人行合肥中心支行、省政府金融办、省信用担保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着力改善金融基础设施
     24.实施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依托行政村两委所在地、特约商户、农村社区超市、供销社系统经营网点以及农民合作社等具备安全条件的场所,布设ATM机等金融自助服务终端。加快建设农村金融服务室(站),2015年底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省政府金融办、安徽银监局、人行合肥中心支行、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25.加强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推进县域银行网点全面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加强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应用和支付清算系统建设,推广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支付工具。(人行合肥中心支行、安徽银监局、省政府金融办、省财政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加强政策支持和风险防控
     26.强化财税政策支持。改革相关资金投入方式,加强财政与金融协同联动,综合运用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税收优惠、奖励补助等多种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继续对融资担保机构实行免征营业税政策,取消免税行政审批。对符合条件的融资担保机构,继续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政策。(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7.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落实新增存款用于当地和商业银行新设县域分支机构信贷投放承诺制度。改进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合意贷款管理,鼓励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多存多贷。进一步改进存贷比管理,增加存贷比指标弹性。灵活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对县域的信贷资源配置,确保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增幅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幅。健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绩效考评体系,引导其统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贷款,可不列入存贷比考核范围;对银行不承担风险或者只承担部分风险的,可适当下调风险权重。(人行合肥中心支行、安徽银监局、安徽证监局、安徽保监局、省政府金融办、省财政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28.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强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探索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根据各类金融机构审批权限、业务特点和风险状况,界定管理、监管部门的职责和风险责任。综合采取市场准入、资金运用等措施,做好风险识别、监测、评估、预警和控制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落实金融风险事件处置的组织职责,妥善处置各类金融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金融违法犯罪行为和逃废金融债务行为,严防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省政府金融办、省公安厅、人行合肥中心支行、安徽银监局、安徽证监局、安徽保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加强组织领导
     29.建立工作推进机制。省金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工作。各市县要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金融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及时出台和完善实施方案,强力推进,抓好落实。建立省金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金融机构对口联系市县机制,指导和帮助市县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建立农村金融综合改革量化考核统计指标体系。完善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统计制度。建立人才交流机制,从金融机构选派业务骨干挂职担任副县(市、区)长,鼓励各地与金融机构开展双向人才交流,提升县域金融工作水平。(省委组织部、省政府金融办、省统计局、人行合肥中心支行、各市县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0.加强宣传培训和督查考核。编写金融知识通俗读本,定期组织开展金融政策集中宣讲和“送金融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加强金融知识和政策培训。加强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绩效考核,建立通报制度,由省政府金融办按季通报各地改革进展情况。各市各有关部门、各金融机构于每年1月底前,将上一年度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情况报省政府并抄送省政府金融办。(省政府金融办、各市县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